从诺贝尔奖到临床落地:Treg的临床进展与培养要点​​-技术前沿-资讯-生物在线

从诺贝尔奖到临床落地:Treg的临床进展与培养要点​​

作者:苏州近岸蛋白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5-10-30T00:00 (访问量:1328)

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免疫调节领域,获奖成果揭示了调节性T细胞(Regulatory T cells, Treg)在自身免疫及炎症调控中的核心机制,调节性T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“刹车器”,再次受到科学界的重视。

Treg疗法临床管线 

从临床转化来看,Treg在自身免疫、肿瘤免疫以及器官移植等方向进展较多。比如在自身免疫病治疗方面:针对Treg功能缺陷,通过IL-2信号通路激活或细胞移植恢复其活性,已在类风湿关节炎、1型糖尿病临床试验中显示疗效,在炎性驱动小儿自闭症疾病模型治疗等方面取得新进展。在癌症免疫疗法革新方面:肿瘤微环境中过度积累的Treg会抑制抗肿瘤免疫,通过CCR8单抗等药物靶向清除这类细胞可增强PD-1抑制剂疗效,相关联合疗法响应率及患者生存期获得提升。在器官移植排斥防护方面:输注体外扩增的Treg可降低肾移植等排斥反应风险。但是,人源Treg疗法目前尚未获得正式批准成为上市药物,还需要基础理论及临床医药实践的多方面突破[1]

图片

Novoprotein整理,如有错漏,欢迎指正

体外诱导Treg细胞关键因子 

体外产生的Treg细胞被称为诱导性Treg细胞(iTreg),体内天然产生的Treg细胞被称为天然Treg细胞(nTreg)。

IL-2

通过结合CD4+T细胞表面受体IL-2R从而激活下游STAT5信号通路,STAT5激活后,促进Foxp3基因的转录,IL-2信号可以提高Foxp3表达的稳定性和量,防止其被下调或沉默,同时维持已分化Treg的抑制功能。

TGF-β1

Foxp3表达的关键启动因子也是诱导Foxp3表达的直接信号因子。体外诱导iTreg中在TGF-β和IL-2刺激下,初始T细胞即可产生Foxp3+Treg。

体外诱导Treg细胞实验流程[2] 

PBMC分离

  1. 1 将抗凝全血与等体积PBS轻轻混匀,以便降低血液粘稠度。
  2. 2 在50mL离心管中加入密度离心介质(如Ficoll)溶液(体积建议为稀释血的1/2-1/3)。
  3. 3 倾斜离心管,缓慢地将稀释血液覆盖在密度离心介质上。
  4. 4 室温条件下,1150×g离心20 min。

    注意:操作时应关闭离心刹车功能,将启动速度和停止速度降到最低

  5. 5 取出位于密度离心介质与血浆层之间的含有PBMCs的白色环,将其转移到一个新的50 mL离心管中。

    注意:尽量减少吸取血浆和密度离心介质,不要触碰红色的红细胞沉淀。

  6. 6 用PBS补充至50 mL。在室温条件下,450×g离心10 min。

  7. 7 去除上清液,加入50mL RPMI培养基(含10%胎牛血清),并充分重悬。

    注意:如果存在细胞团块,通过40 µm细胞滤网过滤细胞。

nTreg分离

  1. 1 配制分离缓冲液:在PBS中加入0.5%(w/v)人血清白蛋白和2 mM EDTA。

  2. 2 重悬并计数PBMCs,在室温条件下,450×g离心10 min。

  3. 3 每1×107个PBMCs加入90 µL分离缓冲液和2 µL CD25磁珠,充分重悬混匀后在4℃孵育15 min。

  4. 4 用PBS补充满至30 mL。在4℃以450×g离心10 min。

  5. 5 准备LS柱:用3 mL分离缓冲液平衡柱,丢弃流出液。

  6. 6 将细胞重悬于3 mL分离缓冲液中。将细胞转移到LS柱上,用新的15 mL离心管收集流出液。

  7. 7 用3 mL分离缓冲液洗柱2次,将收集的流出液储存在4℃以备后续步骤使用。

  8. 8 从磁铁上取下柱。每柱用3 mL分离缓冲液洗脱2次,收集至15 mL离心管中,得到CD25+的nTreg。

    注意:如需要可过第二个柱,可进一步提高纯度。

  9. 9 在4℃以450×g离心10 min,丢弃上清。

  10. 10 用15 mL的T细胞培养基洗涤细胞,在4℃以450×g离心10 min,丢弃上清。

  11. 11 将细胞重悬于0.5 mL的T细胞培养基(含100 IU/mL的 IL-2)中。转移细胞至24孔板。再用0.5 mL培养基冲洗离心管,并合并至24孔板。

  12. 12 计数nTregs,用T细胞培养基(含100 IU/mL的IL-2)调整Treg密度至1-2×10cells/mL。

    注意:通常每个白细胞层的产率为1-4 x 106个Tregs。

  13. 13 在37℃、5%CO2条件下孵育nTreg直至使用。

CD4+T细胞分离

  1. 1 将nTreg耗竭的PBMCs合并至50 mL离心管中,用PBS补充满至50 mL。

    注意:nTreg耗竭的PBMCs为【nTreg分离】中步骤8-9收集的流出液,用于进行CD4⁺T细胞分离。

  2. 2 在室温下以200×g离心PBMCs 5-10 min,去除上清。用50 mL PBS重悬细胞,重复2次。

    注意:PBS洗涤对于去除血小板至关重要,后续负向分离试剂盒无法去除血小板。在此低速离心条件下,血小板会留在上清液中,可在显微镜载玻片上监测血小板去除情况。

  3. 3 用50 mL PBS重悬PBMCs,并进行细胞计数。

  4. 4 在4℃以450×g离心PBMCs 10 min,去除上清,每107个细胞加入40 µl分离缓冲液,重悬细胞。

  5. 5 每107个细胞加入10 µL初始CD4+T细胞生物素抗体混合物。混合后,在4℃孵育10 min。

  6. 6 加入40 mL冷PBS洗涤细胞,在4℃以450×g离心10 min。去除上清,每107个细胞加入80 µL分离缓冲液重悬细胞。

  7. 7 每107个细胞加入20 µL抗生物素微磁珠。充分混合,在4℃孵育15 min。

  8. 8 用冷PBS补充满至50 mL,在4℃以450×g离心10 min。

  9. 9 准备LS磁柱(用3mL 分离缓冲液进行平衡)。为避免磁柱过载,每个磁柱最多用于 2.5×108个PBMC。

  10. 10 去除上清,用3 mL分离缓冲液重悬细胞。将细胞转移至LS柱。收集流出液(含有初始CD4+T细胞),置于15 mL离心管中。

  11. 11 用2 mL分离缓冲液冲洗离心管,转移至柱上。

  12. 12 用3 mL分离缓冲液洗柱3次,每次等待柱停止滴液后再加入新的液体。

  13. 13 收集流出液(含初始CD4+T细胞),在4℃以450×g离心10 min。

  14. 14 去除上清后,用15 mL T细胞培养基洗涤细胞,在室温下以450×g离心10 min,去除上清/

    注意:分离缓冲液含有EDTA,会螯合钙离子,从而影响T细胞激活。在进行任何刺激实验之前,需完全移除分离缓冲液,并用15 mL培养基洗涤细胞2次。

  15. 15 用T细胞培养基重悬细胞,调整密度至2-3×106cells/mL。在适当的培养瓶或孔板中于培养箱内过夜静置细胞。

iTreg细胞诱导培养

诱导培养基的准备

  1. 1 准备并预热T细胞培养基,需补充2 mM L-丙氨酰-L-谷氨酰胺。

  2. 2 准备细胞因子、激活抗体和化合物的储备浓度:

    图片

     

  3. 3 在T细胞培养基中配制4倍浓度的预混液(每孔50 µL)。

  4. 4 前一天,在96孔U型培养板中,每孔加入65 µl含5 µg/mL抗CD3抗体的PBS溶液。用铝箔包裹培养板,在4℃过夜孵育。

  5. 5 培养当天,移除孔中的抗CD3抗体溶液。每孔加入200 µL PBS,洗涤2次后备用。

  6. 6 往孔中加入50 µL的抗CD28抗体和IL-2预混液,50 µL 的TGF-β1预混液,50 µL的ATRA预混液。

  7. 7 用200 µl PBS填充所有空孔,包括边缘孔。将培养板在37℃、5%CO2条件下预热。

初始CD4+ T细胞接种培养

  1. 1 将细胞密度调整密度至2.2-2.6×106cells/mL。

  2. 2 将细胞加入准备好的刺激培养板,每孔50 µL细胞(110,000-130,000细胞/孔)。每个孔的总体积现应为200 µL。

  3. 3 将培养板放入37℃、5%CO2培养箱培养。

  4. 4 从第2至3天起,应可见增殖细胞的小簇,随着时间推移,这些小簇会聚集成更大的簇。

iTreg表型分析

qRT-PCR法

提取RNA对Foxp3和一个管家基因(如RPL13A)进行qRT-PCR。同时检测其他Treg标志基因的表达,例如“Treg上调基因”IL2RA、CTLA4、IKZF4,以及“Treg下调”基因IFNG、SATB1。

流式细胞术

通过流式细胞术筛选出CD4+CD25+Foxp3+Treg。

图片

Treg细胞的流式表型[2]

 

Treg相关产品推荐

近岸蛋白提供T细胞体外激活培养以及Treg细胞分化的所需的抗体、人源和鼠源细胞因子,包括IL-2、TGF-β1、抗CD3抗体、抗CD28抗体等,并能提供批间稳定一致的GMP级产品,支持临床无缝过渡转化。

国际标准品测活

图片

 

高批间一致性

图片

 

 

目录号
产品名称
C013
Recombinant Human IL-2
CK24
Recombinant Mouse IL-2
GMP-C013
Recombinant Human IL-2
CA59
Recombinant Human TGF-β 1
CK33
Recombinant Mouse/Rat TGF-β 1
GMP-CA59
Recombinant Human TGF-β 1
GMP-A018
Recombinant anti-Human CD3 mAb
GMP-A063
Recombinant anti-Human CD28 mAb
GMP-B016
anti-Human CD3/CD28 beads

 

参考文献

[1]Xuemei Tong ,Bin Li From “Immune Homeostasis” to “Immune Perturbation”- Insights and Perspectives on the 2025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[J].中国科学基金,2025,39(4)

[2]Schmidt A, Éliás S, Joshi R N, et al.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CD4+ FOXP3+ induced regulatory T cells (iTregs) from naïve CD4+ T cells using a TGF-β-containing protocol[J]. 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: JoVE, 2016 (118): 55015.
苏州近岸蛋白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商家主页

地 址: 上海市浦东新区伽利略路11号

联系人: 舒小姐

电 话: 021-50798060,400-600-0940

传 真:

Email:product@novoprotein.com.cn

相关咨询
ADVERTISEMENT